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ntdba.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ntdba.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ntdba.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ntdba.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以制度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长期执政能力_欧宝在线登录入口官网_欧宝电竞app_官网线登录入口
欢迎访问欧宝电竞app,客服在线等待您哦
全国咨询热线: 13359207812

欧宝在线登录入口官网

欧宝在线登录入口官网

以制度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长期执政能力

时间: 2024-12-26 01:52:29作者: 欧宝在线登录入口官网

  

以制度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长期执政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提出“七个聚焦”,其中一个就是“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长期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变化之复杂、改革任务之繁重、风险挑战之严峻、治国理政考验之艰巨前所未有,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是党必须不断破解的时代课题。

  历史和实践表明,取得政权、维护政权是政党的一个重要指向。在取得政权之前,政党的主要目标是如何获得执政地位。在取得政权以后,其主要指向则是如何巩固执政地位。对于不同性质和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政党而言,巩固执政地位具有不一样的含义。对于中国而言,巩固执政地位是指实现长期执政。这既是其必须认认真真地对待的重要命题,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应有之义。长期执政之所以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应有之义,主要源于两点:

  其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性质使然。与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不同,“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中国人民和各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①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吸取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又根植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创造了世界政党政治的新模式。在这一新型政党制度下,中国是处于执政地位的执政党,各派是接受中国领导、同中国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从始至终坚持中国的领导,坚决维护中国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坚持平等相待、民主协商,与各派、无党派人士真诚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深层原因。中国要继续保持这“两大奇迹”,就必须不断健全完善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逐步的提升党长期执政能力。

  其二,中国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这个初心使命是激励中国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一百多年来,正是在这个初心使命的感召下,中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之所以取得这些伟大成就,根本上是依靠中国的坚强领导。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而要付出艰辛努力,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必须长时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的重视党的建设,深刻总结党的执政经验,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逐步的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旨在减少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让人们能看到沿着制度规章而作出的行为所形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制度能向人们传递出一个相对明确的预期。因此,一个成熟型的执政党往往会重视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之初,就深刻认识到,“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②因此,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精确指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③正是基于制度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加强党的制度建设。1979年11月,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了《中国章程》(修改草案)和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2年2月,中央颁布《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1988年3月,常委会决定组建起草小组,开展起草《中国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工作;1988年7月,中央纪委发布《党员领导干部犯严重官僚主义失职错误党纪处分的暂行规定》;1990年5月,中央印发《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首次对民主生活会的内容、时间、准备、召开等作出具体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党内法规制度建设,1990年7月,中央印发《中国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首次对“党内法规”的概念作出清晰界定,明确党内法规的规划、起草、审定和发布等重要问题。这些制度包括党的领导和组织制度、党的监督制度等一系列规章,使党的建设有了比较充分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进入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中国更加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坚持“制度治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察觉缺陷、纠正偏差的机制。”这充分说明,在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既是中国注重制度建设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党的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种新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对制度的数量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具有少数的制度是基础。实践证明,充足的制度数量是制度体系建设的前提。对于党的建设而言,同样如此。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离不开制度要素的支撑。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要把充足的数量供给作为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特别是新征程上,根据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风险”将长期存在这一问题,及时补充相关制度要素。比如,2023年中央印发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23-2027年)》,对今后5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或修订了《中国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党内监督条例》等一大批党内法规,对党的领导制度、监督制度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制度对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长期执政能力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其二,对制度的执行落实提出了新要求。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任何一个成熟型的执政党必然重视制度的执行落实。2014年5月,习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现有制度都没执行好,再搞新的制度,可以预言也会是白搭。所以,我说一分部署还要九分落实。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实,九分气力要花在这上面。”新时代党的领导水平之所以逐步的提升、长期执政的根基更加巩固,一个重要缘由是制度落实情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笔者长期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围绕干部队伍建设、基层治理等问题开展调研。期间,不少党员干部认为,近年来党的建设领域最大的变化就是制度执行力度加大,广大干部群众的规矩意识不断增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提出“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对党的领导水平建设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要回应制度建设的现实需求,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长期执政能力。

  一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④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一直重视理论武装工作。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⑤习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不难发现,中国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从始至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通过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中国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经验,要想使其长效化,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以使其制度化。这正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的重要原因。

  从制度层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推动党内集中教育走向制度化。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在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作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方法。回顾历史和实践,从中国成立至今,先后开展了几十次党内集中教育。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是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思想净化这一主线而展开。这一点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尤为明显。比如,2024年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就是着力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进一步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与以往的党内集中教育不一样,新时代的党内集中教育不仅重视阶段性的集中教育,而且注重阶段性教育结束以后的常态化教育。这就是以制度化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生动实践。

  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选人用人是一种风向标,长期执政归根结底是靠人来实现。因此,一定要按照好干部标准把立场坚定、作风过硬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选拔合适的干部第一步是要将优秀的干部有效甄别出来。近年来,江苏等地探索的政治体检是干部甄选的一个积极举措。所谓政治体检就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态度、纪律规矩、政治本领、政治能力等进行全方位检测。它是对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的一种检视。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有效的政治体检能把德才兼备、公道正派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要向使其充分的发挥作用,当前亟需推动政治体检走向制度化。

  为此,一是要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实现体检对象的全覆盖。无论职务高低,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接受体检。既要管好“大多数”,加强对普通党员干部的政治检视;又要抓住“关键少数”,注重对领导干部的体检,增强体检的系统性、整体性,尽最大限度减少“亚健康”“不健康”的党员干部数量。二是要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实现体检内容的全覆盖。既要注重理想信念的体检,引导党员干部把牢“总开关”,坚定政治信仰,也要注重能力水平的体检,着力提升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政绩观是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等观念在其干事创业中的体现,也是他们对为谁创造政绩、依靠谁创造政绩和如何创造政绩等问题的基本判断与认知,直接影响党员干部的行为选择。实践证明,政绩观不仅影响干部本人的职业发展,而且关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有效实现,进而影响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其一,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绩为人民而树”的观念。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立基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要通过制度建设督促各级党员干部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其二,通过制度建设创造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政绩”。习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这就告诉我们,要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创造政绩。其三,要通过制度建设解决“依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对此,要通过建章立制、增强制度约束等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增强对党的忠诚,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特别是要建立制度规章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政贵有恒的意识,不搞朝令夕改。

  四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推动容错机制有效落实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近年来,针对一些领域的党员干部担心问责而不敢为的问题,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容错激励机制,引导干事创业者放下思想包袱,释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但是,从目前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容错机制出现了“局部空转”,在一些领域尚没有正真获得有效执行落实。这说明,当前要严格“三个区分开来”,着力推动容错机制的有效落实。在容错的标准细则方面,要细化区分哪些错可以容,哪些错不可以容,以明确细化的准则对可容之“错”作出区分。在容错的程序机制方面,要通过一定的调查核实、仔细研判、意见反馈、教育引导等方式,推动容错机制及时启动。特别是要推动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及时启动容错程序,防止出现有错不容的情况。在后续跟踪教育方面,要防止一容了之,对接受容错的干部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引导其认认真真地对待容错意见,进而轻松上阵、干事创业。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制度体系建设的百年演进及经验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1&ZD043)阶段性成果】

  ①《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 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

  ②③《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8页、3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⑤《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